這章主要描述,耶穌在人間的最後一晚,被叛徒出賣,被黑暗勢力圍攻,被眾人離棄,被暴徒虐待,忍受惡人不公義的審判,靠著堅持到底的禱告,獨自戰勝這一切。
一、最後提醒(1- 5):
「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,就對門徒說:你們知道,過兩天是逾越節,人子將要被交給人,釘在十字架上。」(1, 2)耶穌很快就要獻上自己了,怕門徒受不了打擊,失去信心,因此反覆的提醒他們,讓他們預做準備,儘管如此,大部分的門徒到時依然狠狠摔了一跤;我們也一樣,往往把一些事低估了,實際上事情沒那麼簡單。
「那時,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聚集在大祭司稱為該亞法的院裡。大家商議要用詭計拿住耶穌,殺他,」(3, 4)耶穌是那群壞蛋的眼中釘,他們恨死祂了,想盡辦法,不擇手段,要置耶穌於死地,儘管他們是神的僕人,卻用污穢的手段在做事,各個時代都有這種事。
「只是說:當節的日子不可,恐怕民間生亂。」(5)逾越節在猶太人眼中是很重要的節日,許多人都會聚集到耶京,裡面必然有不少擁護耶穌的人,如果公然逮捕耶穌,必會引起動亂,因此他們覺得目前還不是動手的時機。然而人算不如天算,雖然他們不想這樣做,但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,注定要在這天為人而死。
二、膏抹耶穌(6- 13):
「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,」(6)這一段在(可十四1- 9, 約十二1- 8)也有記載,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,拉撒路就住在這裡,耶穌常到他家休息,這回到西門的家,他的病是耶穌醫好的。
「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香膏來,趁耶穌坐席的時候,澆在他的頭上。」(7)這個婦女是抹大拉的馬利亞,以後我們簡稱她為抹大拉,(可十六9, 路八2)說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被趕出來,這是隱喻的說法,暗示著她曾犯第七誡。她是拉撒路跟馬大的妹妹(約十一1, 2),拉撒路跟馬大比較虔誠,她則美麗、聰明、虛榮、愛撒謊,不喜歡她的兄姐,覺得他們很古板。七歲時父母就死了,抽籤分到一部分遺產,九歲就開始談戀愛,十一歲時離開兄姊,與僕人搬到繼承的地方Magdala,因此被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。那地方風景很美,有軍人駐紮,她與他們打得火熱,過著荒淫浪漫的生活,她的兄姐替她很擔心,可是拿她沒辦法。
她的生活越來越糜爛,心情越來越憂悶,所同居的男人越來越低俗,有一次耶穌到那附近傳道,在馬大的邀請下,她勉強參加,聽後生活有改變,可是過不多久,又回到以前的樣式,而且更墮落。後來在適當機會,馬大又邀她參加耶穌的佈道聚會,在聚會時耶穌從她身上趕出許多鬼,當她恢復正常後,對過去糜爛的生活感到很可恥,也很感謝耶穌救她脫離罪的綑綁,及將來永遠的患難。當她知道耶穌即將為人類的罪而死,她覺得無法報答耶穌,只能用這種方法聊表心意,一方面也報答耶穌讓她哥哥拉撒路復活。
「門徒看見就很不喜悅,說:何用這樣的枉費呢!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,賙濟窮人。」(8, 9)這是猶大「他說這話,並不是掛念窮人,乃因他是個賊,又帶著錢囊,常取其中所存的。」(約十二4- 6)常看到一些人,講話似乎很有道理,其實別有用心,猶大想說,這些錢沒進到我口袋,實在太浪費了。
「耶穌看出他們的意思,就說:為什麼難為這女人呢﹖他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。」(10)雖然耶穌為人而死,但很少人感謝祂,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,抹大拉懂得感恩,因此蒙主稱讚,恩典是給那懂得感恩的人,忘恩的人會失去恩典。猶大刁難抹大拉,因為他是個忘恩的人,馬利亞這樣做,刺激到他。
「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;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(11)要向窮人行善,常有機會,要報答耶穌,卻不常有機會。
「他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做的。」(12)雖然看起來有點浪費,但耶穌很快就要死了,她預先膏抹祂。
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普天之下,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,作個記念。」(13)耶穌告訴我們要把握機會,做有意義的事,不要等到機會消失了,才在嘆息。許多人年輕力壯時,忙得一蹋糊塗,沒時間來服事神,關心家人,等到年老有空時,卻已經沒機會了,對世間不要過度投入,要適可而止,要回想是否有許多該盡的義務與責任沒做到。感覺上,現代人對長輩很少關心,就把他們丟在那裡,偶而問候一下,就覺得自己已經很盡責了。
三、猶大陰謀(14- 16):
「當下,十二門徒裡有一個稱為加略人猶大的,去見祭司長,」(14)猶大看耶穌有點浪費,心裡很不滿,他跟隨耶穌,原本希望耶穌成為君王,他做大官,有權有勢,後來發現這個盼望不可能實現,由於掌管錢囊,幾個月前就開始挪用公款,儘管看過許多神蹟,聽過許多道理,但信心軟弱,終於出了大錯。猶大是個積極、負責的人,甚至曾行過神跡,但滿腦子貪婪、野心與妒忌,這些不良個性,沒努力去改進,最後一切歸於虛空。
信心是很奇妙的東西,人如果規矩的遵守誡命,自然會有信心,如果明知故犯,就會消失。今天許多信徒跟猶大差不多,跟隨耶穌只為了世間的福氣,當神沒賜給他,就離神遠去;更多的人是隨意犯罪,以為認罪悔改就沒事,結果信心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「說:我把他交給你們,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﹖他們就給了他三十塊錢。」(15)猶大厭惡了使徒所度的奔波、流蕩、受迫害的生涯,幾個月前就開始墮落的計劃,累積錢財,他看到困難和迫害正在增長,想在事情不可收拾之前,在耶穌的仇人中,討好幾個有權勢的人。雖然這邊寫給了三十塊,其實猶大這時還沒拿到錢,他們對他信不來,認為他只是個沒信用的小人而已,萬一錢到手就跑掉,那還得了,因此要一手交錢,一手交貨。
「從那時候,他就找機會要把耶穌交給他們。」(16)他暗中與敵人的爪牙勾結,要找適當機會將耶穌出賣,只是對方覺得目前不是時候。
四、逾越節筵席(17- 25):
「除酵節的第一天,門徒來問耶穌說:你吃逾越節的筵席,要我們在哪裡給你預備﹖」(17)除酵節的第一天,也是逾越節當天,耶穌所過的逾越節比傳統的提前一天,因為旅程上的關係,有些加利利人守這一天,這是可接受的習俗,並沒違法。逾越節筵席在(可十四17- 21, 路二十二14- 22, 約十三21- 30)也有記載。
「耶穌說:你們進城去,到某人那裡,對他說:夫子說:我的時候快到了,我與門徒要在你家裡守逾越節。」(18)那是個利未人認識耶穌,每年帶領自己的僕人到耶路撒冷過節,他租下一個房間,為自己及那些在城裡沒親戚的人,準備逾越節晚餐。這回他租下一處尼哥底母,和約瑟亞利馬太的寬闊房舍作餐廳,他們兩個是成功的商人,經營礦石的開採及雕刻,在社會上有身分地位,是耶穌未公開的信徒。
「門徒遵著耶穌所吩咐的就去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。」(19)當門徒告訴那利未人,耶穌將在他那裡守逾越節,他覺得很榮幸。
「到了晚上,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坐席。」(20)餐桌是狹長的,人站在旁邊只能達到膝上半尺(兩尺)那麼高,其形狀像馬蹄鐵(U形),在耶穌對面,半圓的內部留有餘地,可以自由地侍奉菜肴。在耶穌的右邊有約翰、大雅各、小雅各、巴多羅買,內側彎角的地方有多馬,挨近他的便是猶大。在耶穌左邊有彼得、安得烈、達太,繼而在對面有西門,在內側彎角處是馬太和腓力。
「正吃的時候,耶穌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。」(21)他們照傳統習俗吃烤的羔羊肉、苦菜、無酵餅、喝葡萄汁、唱詩篇,主那時正在分一道菜,把菜由一邊傳下去,吩咐猶大在另一邊分發,那時猶大與主坐在斜對面,耶穌一提到有人要出賣祂,使徒們非常震驚,那時主重複說,那人的手同我一起在桌子上,或是他的手同我一起蘸在盤子裡,這話的意思是,同我一起吃喝的十二人之一。
「他們就甚憂愁,一個一個的問他說:主,是我嗎﹖」(22)使徒很擔心自己會做錯事,因此雖然沒做甚麼,也詢問耶穌。
「耶穌回答說: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,就是他要賣我。」(23)耶穌說這話,不是向人告發猶大,因為蘸在同一盤子,是普通的用語,表示很親切的友誼,耶穌是想藉此警告猶大。
「人子必要去世,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;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!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。」(24)耶穌注定要在極大的痛苦中死去,就算猶大沒出賣祂,這場苦難依然逃不掉,猶大會做錯事,因為太在乎屬世福氣,不追求靈性長進。今天不少信徒跟他差不多,哪天面對外在壓力,也會做出違背真理的事,這種人不要活在世上還比較好,辛苦一輩子,犯了大錯,最後掉進痛苦的深淵。
「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:拉比,是我嗎﹖耶穌說:你說的是。」(25)事實與馬太寫的有點出入,彼得那時坐在耶穌後邊,面向約翰,示意他問主。約翰斜倚在耶穌右邊,把頭緊靠耶穌胸膛上,問主是誰。耶穌把一塊麵包裹著萵苣,遞給猶大,約翰就懂了,賜給蘸好的麵包一般表示愛與信任。(約十三22- 26)猶大也問,主是我嗎?耶穌溫和地看著他,以空泛的言詞答覆。耶穌這樣做是出於善意,為提醒猶大,並避免人們的懷疑。
五、為人洗腳:
吃完逾越節筵席後,宴會主人帶僕人進來,把餐桌移開,椅子排成半圓形。主自己退到前廳,把外衣脫掉,束好短上衣,腰間繫上毛巾,有一端垂下,祂吩咐約翰拿著水盆,小雅各拿盛水的皮囊,跟在後面進入大廳。照著吃飯時的秩序,門徒各自赤腳坐在椅子上,約翰把水盆放在他們下面,雅各倒水,耶穌用手舀水來洗,然後用腰間毛巾擦乾。接著同雅各到下一位,約翰在每人洗後,把水倒在大廳中的盆子裡,拿著空盆回來。
耶穌為門徒洗腳,這段馬太福音沒記載,四福音書只有約翰十三章有記錄,我特別將它加進來,是讓大家對事情先後次序有所了解。在洗腳之前,耶穌講了許多話,要他們反省、認罪、悔改、追求聖潔,因為祂就要離開他們了,可是他們還有許多缺點,還在爭論誰大誰小(路廿二24)。
洗腳的目的,是要給他們留下榜樣,要大的服事小的,而不是作威作福。另外腳也代表行為,雖然人知道許多道理,很多地方卻仍出差錯,在耶穌離開前,象徵性的幫他們洗腳,意思是在他們離世之前,會幫他們把不良行為都改掉,這樣才能進天堂。另外,洗腳也有赦免的含意,因他們中間,有人出了大問題,這是給他最後的機會,如果不悔改,會被捨棄。
在耶穌要求大家反省時,所有的人都憂傷地承認自己的罪,只有猶大例外。當耶穌給猶大洗腳時,祂把臉緊貼猶大的腳,用低沉的聲音,吩咐他好好反省,為過去一年的不忠,而且又是出賣者。不過猶大顯得若無其事,還同約翰說了幾句話,激起彼得的憤怒,對他說,猶大,主在對你講話,猶大說了幾句浮泛迴避的話。耶穌對猶大的講話,別的門徒沒注意到,因祂說話小聲,另外他們正忙著穿鞋子。
六、立聖餐禮(26- 30):
「他們吃的時候,耶穌拿起餅來,祝福,就擘開,遞給門徒,說:你們拿著吃,這是我的身體;」(26)這邊提到耶穌設立聖餐禮,在教會裡這是非常重要的典禮,奇怪的是,聖經似乎沒特別描述,固然(太廿六26- 30, 可十四22- 25, 路廿二19, 20, 林前十一23- 26)都有提到,可是都幾節經節就簡單帶過,跟它的重要性,完全不成比例。
在耶穌的吩咐下,宴會主人把桌子搬進來,放在大廳中央,鋪上桌布,上面再鋪一層紅的及一層白色的布。他們把聖餐杯由箱子裡拿出來,它附帶有六個小杯子,耶穌前面有薄而白的盤子,裡面裝有無酵餅。在歡迎和送別的宴會中,擘餅、分餅和由同一杯中飲酒,是自古就有的習俗,用來表示兄弟之愛或友情,現在耶穌把這習俗,提高到聖典的地位。
聖餐禮可說是基督徒追求真理的總結,一個人要成為聖潔的人,第一要能分辨是非對錯,就是明白真理,這裡用無酵餅來代表,耶穌說這是祂的身體。人要看聖經仔細思考,才不會是非不清,像現代人不講倫理道德,感情錯亂,為所欲為,自私自利,自我中心,以為會很幸福,結果是生不如死。
「又拿起杯來,祝謝了,遞給他們,說:你們都喝這個;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,為多人流出來,使罪得赦。」(27, 28)光明白真理還不夠,許多人知道卻做不到,因為人帶有罪性,那些罪性讓人難以遵行真理,惟一的方法就是換上新的、純潔的生命。新生命不是平白有的,是耶穌犧牲自己,將生命分給眾人,眾人才有辦法,將知道的真理行出來。因此耶穌的死,一方面為人付出贖價,讓人脫離黑暗國度;另一方面賜人新生命,讓人過得勝的生活。
許多人會想,如果耶穌在世間活久一點,多行一些神蹟,多講一些道理,會有更多人來信。其實耶穌所講的道理已經夠多了,如果連簡單的都做不到,那麼講再多也沒用;耶穌所行的神蹟也很多,如果連這些都不信,那行再多也沒用。就像埃及人不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,儘管神行了許多可怕的神蹟,他們依然不在乎,只有行了滅長子之災後,才願意讓以色列人離開。人只有面對死亡,才會害怕,死的威脅一過,又故態復萌了。
會信的早就信了,不信的,看再多,聽再多也是不信,因此我對興趣不大的讀者,就沒再寄文章給他們了。如果他們想看,自己來找,都找得到,如果不想看,我的文章也不會出現在他們眼前。
耶穌在逾越節晚餐後設立聖餐禮,可以說舊約信徒是守逾越節,新約信徒不再守逾越節,而是以領聖餐禮來代替,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。逾越節的根本涵義,就象徵以後救世主,會以無罪羔羊的身分來拯救世人,它要吃無酵餅、羔羊肉、苦菜,象徵靈性長進,需領受真理、聖靈,經歷試煉,新約將它簡化為,領受主的肉與血,實質上並沒改變。逾越節的許多禮儀,正是走天路該注意的地方,舊約講得比新約更詳細,只是一般人看不懂。有興趣的人可自己參考
http://cysung123c.blogspot.tw/2015/05/10-12.html
不管守逾越節或領聖餐禮,都只是一個儀式,並非多領幾次,靈性就會迅速長進,靈性的成長是日積月累,要常看聖經遵守誡命,多禱告,忍耐經歷試煉,一分努力,一分收穫,除此以外,別無捷徑。
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。」(約十四6)人是神所造,需再回到神裡面,就像一滴水,須回到大海,自從人被趕出伊甸園後,就再也回不去了,耶穌為人打開重回樂園的路,人要順從祂的帶領,效法祂的榜樣,這樣就能明白真理,得到豐盛的生命。今天許多人包括基督徒在內,不跟隨祂的腳步,過敬虔的生活,而是貪愛世界,縱慾狂歡;不學習真理,而是學些稀奇古怪的東西,或是扭曲真理;結果是生命枯乾,心情憂鬱,沒有希望,沒有未來,活在孤獨、冰冷的世界。神造人,沒要人過這種生活,是人自己找的。
「但我告訴你們,從今以後,我不再喝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。」(29)這是耶穌在人間的最後一餐,活再久,對人也幫助有限,惟一能做的,就是把生命獻上,讓渴慕的人得著新生命。
「他們唱了詩,就出來往橄欖山去。」(30)這邊跳得太快,猶大也有領受餅跟葡萄汁,一領完立刻離開,去進行他出賣耶穌的計畫。接著耶穌對使徒講了許多重要道理,就是約翰福音十三30- 十七26所記載的,同時教他們如何主持聖餐禮,及用油祝聖信徒或膏抹病人,晚間八點45分耶穌同使徒離開晚餐廳,經一條不常走的路,穿過約沙法山谷,往橄欖山。
七、血氣之勇(31- 35):
「那時,耶穌對他們說:今夜,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。因為經上記著說:我要擊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。」(31)羊是膽怯的動物,當牧人受攻擊,牠們會趕緊逃開,一般信徒的信心都很有限,當遇到突襲,大都會被嚇破膽,耶穌預先告訴他們,讓他們不至於過度驚慌。
「但我復活以後,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。」(32)雖然一時看來耶穌的工作徹底失敗,但神有復活大能,會讓他們由失敗中重新站起來,會先他們一步,到平常工作的地方,去重整旗鼓。
「彼得說: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,我卻永不跌倒。」(33)彼得看過那麼多神蹟,曾在水面上行走,不久前才聽過精采的講道,又領受主的肉與血,內心充滿熱情,很難想像自己會撇下耶穌獨自逃跑,因此堅決的否認。
「耶穌說:我實在告訴你,今夜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」(34)耶穌告訴他,他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堅強,就在今晚雞叫以前,他不只要跌倒,而且要連跌三次。這地方馬太、路加、約翰都寫雞叫以先,惟獨馬可寫雞叫兩次以先(可十四30, 31)。據我所知是一次,不是兩次,馬可福音是彼得告訴他的,這事應該彼得最清楚,怎麼反而是他弄錯了,可能的解釋是,他那天壓力太大了,以至於事情有點搞錯。
「彼得說: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,也總不能不認你。眾門徒都是這樣說。」(35)不只彼得是這樣,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內,也都自認為,自己不會做出不該做的事,偏偏事情往往出人預料,人是很脆弱的,常常不堪一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