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

馬太第廿八章 復活升天-4


十二、信仰迫害:
        耶穌殉道前幾星期,就待在伯大尼,私下吩咐門徒一些祂離開後要做的事,怕他們忘記,因此吩咐他們先記下來,不明白的,以後會慢慢知道。祂告訴彼得將受許多苦難,不過不必害怕,應作團體的首長,屹立不搖,教會將奇妙的發展,他要同約翰和小雅各在耶京待三年。繼而耶穌談到,第一個為他灑鮮血的年輕人,可是沒指出名字(司提反);並談到將有一個迫害者會歸化,而他事後在工作上,比許多其他的人有更多的貢獻,同樣的祂也沒指出名字(保羅)。
        祂也談到在撒瑪利亞和耶利哥之間,有一人像祂一樣能顯出許多奇跡,不過那是仗著魔鬼的權力,他會表現要歸化的心願,他們應該友善地待他。(行邪術的西門,徒八9- 13
        祂告訴門徒們,在他死後前半年應到哪裡去傳教,彼得、約翰和小雅各(亞勒腓的兒子)要守在耶路撒冷,安得烈、撒該要去加拉德,腓力和巴多羅買要去敘利亞境內之華叔爾(gessur)大雅各和門徒之一被差到迦百農北邊的外邦人區,多馬和馬太被遣去以弗所(現今土耳其南部,在地中海北岸),在那裡為主母和許多信徒來日所要住的地方做準備,達太和西門要去撒瑪利亞。
        耶穌被釘十架後約一年,雖然更兇猛的迫害那時還沒發生,司提反卻被仇教者用石頭砸死了(徒六1- 1),新入教的人在耶京周圍所建起的住所,已化整為零,信徒四散,有的被謀殺。在耶穌被釘三年後,新的反對風浪又起,拉撒路和他的妹妹們被監禁、充軍,所有的使徒都在耶路撒冷開會,起草使徒信經(creed),制定教規,劃分教區,然後各自分開,到遙遠的外邦人區傳教。
        主母一直到那時,都還住在離晚餐廳很近的小室,和伯大尼的房子,約翰領她到以弗所,在那兒基督徒已建立了移民地。大雅各(約翰的哥哥)在劃分各個不同傳教區域後,往西班牙去,在耶穌死後第十二年殉道。
        主母死於基督升天後十三年又兩個月,在她去世前幾星期,藉著祈禱呼召當時已四散,仍在世的使徒到她面前,給他們最後的交代與祝福,彼得當時正在安提阿,安得烈當時在耶路撒冷,在往以弗所的路上他們相遇了,達太和西門當時在波斯,多馬當時在印度,可惜他又去韃靼,耽擱了一點時間,以至於沒趕上,另外巴多羅買及馬提亞也收到通知,約翰平時就常去探訪主母。因此共七位使徒為主母送終,多馬晚了一天,另有幾個住在附近的女信徒,平時照顧主母的生活。耶穌被釘死是三十三歲四個月又兩星期。

十三、結論:
        以前看聖經,有時會忽然跳出一兩節經節,與常理相差很遠,聖經中又沒相關的經文可參考,有點沒頭沒腦,讓人忍不住懷疑它們的可信度,例如:墳墓也開了,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。到耶穌復活以後,他們從墳墓裡出來,進了聖城,向許多人顯現。」(太廿七52, 53「他受害之後,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,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,講說神國的事。」(徒一3)「說了這話,他們正看的時候,他就被取上升,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,便看不見他了。」(徒一9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,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,卻也有已經睡了的。」(林前十6
        所以會出現這種事,是因為那些經文,主要是寫給五旬節後,大量加入教團的人,他們想知道耶穌的教訓與事蹟,上述那幾件事,當時很多人都知道且都還活著,因此沒必要特別說明,只是對我們兩千年後的人來說,就顯得有點莫名其妙。退休後比較有空,花點時間把一些以前沒弄清楚的地方整理一下,無意中解決了自己的疑問,正是「踏破鐵鞋無處覓,得來全不費工夫。」本以為耶穌復活後,只顯給少數的人看,沒想到是幾百個人,甚至當著眾人面前升天,跟自己以往的觀念,完全不一樣!
        有的人會有很大的疑問,這麼重要的事,關係全人類的幸福,是人們自古以來想解決的問題,又有那麼多人看到,為何正史上都沒記載?當時猶太地是貧窮落後的殖民地,時有戰亂,跟現代的敘利亞、阿富汗,或非洲貧窮小國有點類似,發生甚麼事,沒確實考證,誰能說甚麼?當時交通又不方便,誰願冒險去那種地方?而且看到的主要是基督徒,是人所看輕,認為是宗教狂熱份子的人,誰又會相信?所以不是沒有,是被忽略了。
        第一段提到耶穌復活,現代人連到底有沒有靈魂,都還弄不清楚,跟他們說復活的事,會被他們笑破肚子,說你是來騙錢的,不然就是思想怪異、無藥可救;就算是基督徒,儘管嘴巴說信,其實心裡有許多懷疑。這也不能怪他們,試想連使徒們,看過那麼多不可思議的神蹟,耶穌也再三提醒他們,祂死後會再復活,當婦女們告訴他們,耶穌已經復活,都還信不來,直到耶穌向他們顯現,才相信,因此人的信心實在很有限,不能期望太多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看了馬太廿一章和約翰廿章,會發現兩者對這段的描述有點出入,讓人有點弄不清楚,主要因他們只是就他們所看到的,加以敘述,他們只看到一小部份,沒看到全面,當我們明白整個過程後,就知道兩者並沒衝突。
        第二段談到宗教領袖們,否認大自然恐怖的徵兆,用盡手段打壓敵人,不讓耶穌屍體被偷走,儘管如此,他們最擔心的事依然發生了,人想抵擋神,那不是在開玩笑?既然已經罪無可赦,而且騎虎難下,只好用賄賂、詐騙來隱瞞事實,已經顧不得甚麼天理良心了,眼前先解決,有事到地獄再說,硬起心腸勇敢直前。
        看守墳墓的四個衛兵,實話實說,拒絕作假見證,收受賄賂,結果反而被下監牢,善有惡報。一時看來似乎很不幸,老天沒眼睛,但末日審判時,他們所受的苦,要證明他們是有原則的人,真理不是你怎麼說,而是你怎麼做,根據你的行為,判斷你是甚麼人,真理的代價實在不輕,我們許多信徒還比不上他們。
        第三段告訴我們,當耶穌被釘死後,門徒無不膽顫心驚,躲的躲,逃的逃,一哄而散,眼看著已被徹底打垮,沒想到短短兩三天後,又死灰復燃,甚至比之前燃燒得更旺。根本的原因是,耶穌在復活後,用四十天的時間,陸續向門徒顯現,讓他們知道,祂確實已復活,祂向人承諾的事,都會實現。
        人無不怕死,面對暴力統治,死亡威脅,能不怕才怪,一些宗教狂熱份子,之所以能視死如歸,往往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充滿苦難,又被灌輸為真理而死,可立刻進天堂,因此就像賭徒一樣,勇敢一搏,日子輕鬆好過的人,不會做這種事。
        基督教能撐兩千年,歷史上經過多次殘酷的打擊,尤其在向未曾接受福音的地方推進時,無不遭遇猛烈的阻擋。從早期福音的散佈,直到如今,可以說如果沒神蹟一路伴隨,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,現今神蹟依然存在,只是只有少數虔誠的信徒才享受得到,大部分的人得不到,詳細原因前面已說過很多次,不再重複。
        第四段提到,儘管許多好朋友,都告訴多馬,已看見復活後的耶穌,可是他就是不相信,等到幾天後,當耶穌再次顯現時,他嚇得想躲起來,可是耶穌不讓他躲,就真的讓他驗證一下,耶穌跟他說,「你因看見了我才信;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。」(約廿29)靈修能做多好,將來獎賞能得多少,都跟信心有密切關係,越有信心,越能順服神,靈性越完美;越沒信心,越不願順服,無法交托給神,樣樣都要照自己的意思,靈性成長有限。
        神並沒要求人無理盲從,祂給人許多證據,有些事一時尚未實現,需等一段時間才能完成,祂要人相信祂,可是許多人就是信不來,包括信徒在內,只追求眼前幸福,不在乎將來結局。等到死後見到耶穌時,才在喊「我的主,我的神」,不過已經來不及了,現今這種糊塗信徒,糊塗世人到處都是,實在很悲哀。
        以前看約翰廿一章總覺得奇怪,彼得見過復活的耶穌,又被賦予重任,怎麼想不開會跑去捕魚,看了第五段才知道,他不是預先策劃,而是路過,一時手癢,結果就被當場逮到。話說回來,人生的努力就像在捕魚,要努力才有收穫,但收穫與努力未必成正比,如果神不祝福,努力一輩子也是兩手空空。捕魚是很快樂的事,網子撒下去,運氣好的就有收穫,不像種田要辛苦好幾個月。世人包括許多基督徒,都拼命的撈些金銀財寶、美名、權勢、情色,得到的非常神氣,得不到的垂頭喪氣。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拼命撈,撈得很快樂時,耶穌問我們:「你愛我,比這些更深嗎?」我們答不上來,只能說:「主阿,祢是知道的。」心想,「怎麼問這麼煞風景的問題?」想一想自己到底在做甚麼,將來如何向神交帳。
        第六段讓我們知道林前十6)的由來,比較馬太的描述,與當時實際情形,會覺得他只是輕描淡寫,一語帶過。他這樣寫也是合理的,因為當時耶穌提醒門徒,要集中全力應付即將來到的嚴格考驗,如果寫出來,很多人大概不敢信耶穌了。而且這種考驗,不是所有信耶穌的人都會遇到,只有當聖靈明顯作工時的信徒,才會遇到。
        但是如果想進天國,嚴格的考驗是免不了的,人所需要的是患難之交,不是酒肉朋友,天堂只有夠水準的人,才進得去。許多人在普通環境下不會作惡,但當面對威脅、恐嚇、利誘時,就無法再堅持原則,想進天國的人,大概都須能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」
        儘管耶穌向人證明祂已復活,但是當祂告訴人,要面對即將來到的迫害時,將近一半或1/3的人就離開了,這沒甚麼意外,同樣的事如果發生在現在,恐怕結果也差不多。人都是注重眼前,當前面有好幾條路,會通向甚麼地方,不完全確定,人都會選最好走的路,只有當好走的都被擋住,才會勉強走難走的路,人就是這樣,不能要求太多。
        好漢不吃眼前虧,表面上看,避開眼前的苦難,是較聰明的選擇,其實未必。當一個地方惡貫滿盈時,神的審判就會臨到,如果神沒在那裡作工,那就是一般的毀滅。如果神有在那裡作工,審判會從神的家開始,先是福音工人,其次是神的選民,最後是全體世人。人有心向善,神的審判會將他的污穢除乾淨,讓他能進天堂,神會看情形,讓他不至於過度受傷。人無心向善,逃避神的救恩,審判依然會臨到,今生是死路一條,死後仍得面對永遠的苦難,聰明人該知如何選擇。
        第七段提到教團從開始便受到排擠,實際上他們並沒做甚麼壞事,只因信仰不同就被另眼看待,有些教派認為新約教會,從一開始就很完全,後來逐漸變不好,因為他們從一開始,就能凡物公用,毫無私心。實際上這是迫不得已的,因須面對強大壓力,不團結會很難生存,說不定是耶穌要他們這樣做的,約一年後他們就四處分散了。
        凡物公用是因應當時特殊情況,未必完全合理,在世上還是要認真努力,將來在天上的獎賞,有許多等級,不是全部都一樣。剛開始由於耶穌的教導,他們在真理上有共同的認識,注重實際遵行,隨著時間的進展,慢慢出現各種不同見解,偏向理論,忽略實際行為,逐漸退步。
        第八段談到耶穌升天前,與門徒的往來相當自然,為他們做好心理準備,反覆告訴他們重要的真理,對門徒有多次的顯現,只是聖經沒紀錄下來,甚至連未信的人也讓他們看到,只是他們怕得不敢接近,遠遠躲開。
        第九段耶穌升天,應該是很精彩的一件事,可惜四福音書沒甚麼記載,只有使徒行傳簡單提到,耶穌這麼明顯的向人證明,是要加添他們信心,因為接下來的考驗相當厲害,許多人會撐不下去,現代人沒受到嚴重的信仰逼迫,相對的神給的神蹟也比較不明顯。太明顯的向人顯現,不是神的本意,因為那樣干擾人的自由意志。
        耶穌昇天那一幕有它的涵義,「有一光圈閃爍著彩虹般各種顏色,由天降下,把祂包圍起來」,意思是神有各種美德,就像彩虹有各種顏色,祂來迎接耶穌,「好像一個太陽消逝在另一個太陽裡」,意思是耶穌回到神裡面。「無數的靈魂由四面八方進入那道光中」,當耶穌回到天上時,許多義人也跟祂一起回去了,他們沒犯甚麼罪,只因亞當犯罪時他們還未出生,屬於亞當的一部份,亞當被趕出,他們也跟著被趕出;如果當時他們已出生,就不需受連累,耶穌贖了亞當的罪,因此他們能重回天堂。
        「由光雲裡,有驟降的光雨,落到眾人身上」,光雲預告著隨後而來的五旬節聖靈降臨,光雨指的是聖靈帶來的各種恩典,「他們無法忍受這光芒,害怕起來」,聖靈的能力超出人的想像,讓人感到敬畏,「由於耀眼的光芒,被迫放低視線」,神的榮耀太強烈,人無法直視,「主母緊站在他們後邊,安靜地仰視上空」,主母靈性較好,能看懂神的作為,不至於太激動。「亮光仍持續一段時間,然後逐漸消失,信徒才清醒過來,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」,聖靈的運作不是永遠都那麼明顯,祂持續一段時間後,就慢慢消退,恢復平常狀態。
        第十段談到五旬節聖靈降臨,當初耶穌吩咐他們,不要離開耶路撒冷,要等候聖靈降臨,在聖靈帶領下,才有辦法完成神的工作。這些話今天依然成立,可惜人都只注重聖靈外在的作為,忽略祂在人心的工作,人要順從聖靈,而不是自己作主,今天教會的墮落,都是工人忽略禱告,不願背十字架,用人意做聖工,每個人都想作領袖,把聖靈丟在一旁,當然是必敗無疑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段有某些該注意的地方,「他們心神內歛,在晚餐廳裡安靜地祈禱」,聖靈的作工是一群人,長期虔誠的禱告,蒙神垂聽而有的。「有一閃爍的光雲從天而降,飄到晚餐廳…它收縮,不斷增大亮光」,聖靈以光雲的形狀向人顯現,因為人看不懂祂,對祂認識模糊,就像面對雲霧一樣,祂是聖潔、榮耀、有生命的,不是一成不變。「它是光明的,沒有黑暗與雷鳴,像一陣溫暖的和風,充滿更新和振奮的力量」,祂照亮人的前除,帶給人溫暖、生命、與活力,邪靈剛好相反,讓人迷失在黑暗中,帶給人冰冷、鬱悶、恐懼。
        「雲彩向屋子射出一道道亮光,這七道光相互交叉,在相交點下分解成美麗的光線,和許多小火燄」,聖靈賜人各種美德,當人有多重美德時,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善行。「光線相交的地方被彩虹包圍」,彩虹象徵神與人永遠的盟約,不再被死亡吞滅(創九14- 17),信徒在聖靈裡合而為一。
        「中間飄浮著一個發光而展開翅膀的影像」,聖靈有時以鴿子的形象向人顯現(太三16),那代表神能力的運作,充滿愛與和睦。「信徒都陶醉在極其喜樂中…他們好像在呼吸,渴望吸入火焰,又像期望由口中發出火焰,與進入的火焰相結合。」聖靈賜人喜樂、愛心與熱心,信徒領受這些,也學習以這些來愛神愛人,永遠活在幸福中。
        不要以為聖靈降臨有這些體驗,就表示靈性忽然間成熟了,不是這樣,靈性的成長是循序漸進,日積月累,就像樹木長大,需數十年的時間,神給他們這些體驗,是讓他們知道,當他們靈性成熟時,可永遠活在充滿活力、幸福、快樂中。同樣的情形依然發生在現代,有些人剛得聖靈時,也是很興奮,好像換了一個人,但過一段時間後,這種感覺就逐漸消退。
        神這樣做,是給他們一些體驗,增加他們的信心,然而神希望人,不要過度倚靠這些感覺,而能憑著單純的信心,走完天路。許多人當感受到神的同在,就大發熱心,上刀山、下油鍋在所不辭;當感受不到神,就滿心懷疑,再也走不下去,這樣表示信心還不及格。
        第十一段提到教團一開始就很坎坷,一下子湧入幾萬人,要處理他們的衣食、居所、生活雜務、語言不通、習俗不同,與真理的教導,各方面都處於摸索階段,實在是很辛苦。更重要的是,整個教團處於被排擠、藐視、打壓的狀態,只能住在最偏僻,別人不要的地方,然而在聖靈的帶領下,大家團結一致,有無相通,好像充滿愛的大家庭,物質上是很貧窮,精神上卻很富裕。
        第十二段簡單描述當初教團所受的逼迫,從開始就在困境中成長,將近一年後就四處分散、化整為零,福音因此散佈到世界各地,一般人總認為,遇到大規模的信仰迫害,是件很不幸的事,事實跟人的看法有點出入。鐵需在高溫高壓的狀況下,才能變成鋼,人需在艱辛的環境,才會看破世界,專心倚靠神,追求永恆的生命,這樣靈性才能進步。
        太平盛世人總是走最好走的路,儘量避開難走的路,要他清心寡慾,時常禱告,忍耐經歷試煉,幾乎不可能,人不會那麼乖。遇到困難,禱告一些時候,神沒照他的意思給他,就產生很多疑問,天國路再也走不下去,信心瀕臨破產。信仰逼迫正是神篩選淘汰的時候,及格的,神就帶走,留下來的往往品質不太好,還須學習,比較優秀的是早期那兩三代,接下來的就每下愈況了。